可以访问此文的双链版本,获得完整阅读体验:obsidian 是可以用一辈子不换的笔记软件吗 - 🌲 oldwinterの数字花园

我是哪根葱

  • 从近 10 年经历看,我算得上是一个『少数派』:
    • 高光🔦:高考全省排名前 1% 的Spaces/3-Resource/有意思的语言/网络用语/小镇做题家
    • 摆烂🕹:大学 89 人的专业绩点倒数第 1 的垫底小胖
    • 高光🔦:突击 3 个月考研成功,被幸运女神临幸
    • 摆烂🕹:读研没发 paper 也没去实习,硕士文凭生产流水线上的不合格产品
    • 高光🔦:IT 类大厂连续 2 年获得最高绩效,日均工作 14 小时,人称内卷の王
    • 摆烂🕹:换了个非常轻松的工作,工作时长和收入都只有原来一半的低欲望Cards/躺平一族
  • 另外,我还是一个全面拥抱数字化的『少数派』:
    • 打字⌨️:非文字工作者,搜狗输入统计打了 400 万字,击败 99%
    • 阅读📖:除了考研,其他学习都只看电子版,多看 + 微信读书共计 2000+ 小时阅读时长,击败 99%
    • 数码📱:安卓主流厂商系统都玩过,苹果全家桶也都玩过,root,越狱都门清儿
  • 标题只是希望能增加点进来的人的数量,蹭了一下这个知乎问答的热度「我来 wolai」是可以用了一辈子不用换的笔记软件吗?- 知乎 (zhihu.com)
  • 为什么写此文?因为我对 obsidian,经历了这 3 个过程。希望能对曾经被 obsidian 劝退过的童鞋,能有些帮助。
    • 初见 obsidian 觉得很垃圾,炒作品
    • 强迫自己用了 1 星期后,直呼惊艳
    • 用了 21 天觉得离不开,疯狂摸索周边插件和笔记方法论

如果要我安利 obsidian,我会怎么做

我和 obsidian 的激情 21 天

糟糕的初印象:神经网络图,这华而不实的小妖精

  • 第一次接触双链笔记概念,是因为不小心点开了吕立青_JimmyLv 的这个视频【效率思维01】我是如何艰难地克服「效率成瘾」的?
  • 被这 2 个功能点吸引了
    • 大纲笔记可伸缩展开。
    • 俩个中括号就可以方便搜索并引用原有笔记。
  • 但是他推荐的Roam Research下载后,发现要付费,并且是在线产品,没有离线编辑能力。
  • 并且,我觉得这位兄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,至少对效率工具沉迷 5 年以上,是不可能戒除『效率成瘾』的,这已经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了😃。
  • 然后 b 站搜索双链笔记。是的,已经有一大堆产品了,令人有种Cards/第一次逛窑子不知所措的感觉,这个时候,某俩个具有独特气质的东西,对我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。
  • 双链笔记,这不就是维基百科的跳转链接吗,我哪有这闲工夫去思考某个词语是不是应该给它一个链接?这不是增加了我的写作阻力吗?
  • 一张所谓的神经网络图,我随便开源社区代码抄一抄,一天就能做出来个原型,这玩意儿除了自我感动,其实根本没有实际用途吧?
  • 虽然我对双链笔记的初印象不好,但的确也因为之前用了 3 年的 onenote,遇到了不少问题,我还是希望能找个新的工具和方法论。切换新工具这种过程,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,是有一定阻力的。
    • 正如我 10 年前刚接触双拼,我认为我剑指如飞,没必要换。但后面被小鹤双拼的一位网友晒的码字速度吸引,探索下去,花了 3 个月,打开了新的世界。
    • 正如我 7 年前刚接触 macbook,我认为 windows 已经很棒,没必要换。但后面被 10 小时续航吸引,买了回来,花了 3 个月,打开了新的世界。
    • 正如我 5 年前刚接触健身,我认为肌肉酸痛导致卧床 1 天的体验太可怕,太痛苦了。但后面被基友鼓励,坚持下去,花了 3 个月,打开了新的世界。
    • 但是也反复接触了很多对我而言,最终确定为没用的东西,但探索这个过程本身,就令我得到了其他额外的收获。
      • 我买过 3 次 kindle 电子书,每次它的结局都是:『泡面神器』
      • 我买过 3 次 iPad,每次它的结局都是:充电 1 小时,待机 1 个月
      • 我学过 3 次记忆术,每次的结果都是:我懒得记这些无规律的东西,没意义,放弃

无法自拔地爱上:双链笔记,最大的优点是挖坑方便

  • 我继续在 b 站找了几个双链笔记横向测评视频研究,并最终锁定了 obsidian。接着找了点击量最高的视频,全面了解了现有的 obsidian。
    •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,我最终的决定,主用 obsidian,并将 logseq 当做备胎。
  • 确定好工具,剩下就是实际执行了。最开始的几天,是极为容易动摇的,各种功能残缺让我不得不去寻找插件,这令我对这个工具的成熟度都产生了质疑。
  • 但有一个最核心的,用 [[ 符号快速新建或引用笔记挖坑的快感,令我完全沉醉,其他缺点,都是次要的了。更何况我发现,所有缺点,社区都有人用插件解决了。如果要描述这种挖坑的快感,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拍个视频,但视频做出来如果没人看,这打击感可比文章没人读,要大得多。
  • 所以这里我就尝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。这里是重点,请看 2 遍
  • 这个过程可能没那么容易理解,请最好再读 1 遍😃。
  • 以上挖坑填坑过程,有几个重点问题
    • 挖坑的粒度,也就是卡片笔记的大小怎么定。
    • 挖坑填坑的投入产出比。
      • 挖坑过程是随意的,经济的,不像建立文件夹和标签,需要花时间去思考新建文件放哪好。
      • 挖坑过程,就是划重点,知识点连通的过程。填坑过程,就是知识内聚,归纳总结的过程。
      • 挖坑完全可以不填,毫无影响。等到比如这个坑被引用 3 次以上,再考虑填坑,完全没问题。
      • 和平时 贴标签,然后要引用的时候去搜标签 完全不同。
        • 贴标签,是一个归纳概括的动作,是一个尝试结构化有序化的行为。
          • 我写点小东西,就要想着给他归纳和概括,这种摩擦力,会极大降低个人写原子化笔记的欲望。
          • 这意味着,它就是一个要耗费心力的事情。比如,给这句金句贴标签,就能想到 金句,罗曼罗兰,人生格言,英雄主义 等等,但标签多少合适呢?
        • 搜标签,看标签规模而定,要么可能什么都没搜到,要么可能得到大量干扰项。
          • 比如我搜 金句 标签,得到一大堆结果,我搜 人生箴言 标签,什么都没搜到,因为当初打的标签是 人生格言
          • 这意味着,我还不如直接用全文搜索功能呢。
          • 而且搜到结果,并复制粘贴用上了,也是一次硬拷贝,你下次改动一些描述,实际用到的地方并不会跟着改动。
  • 也引来了我对 文件夹式,标签式 知识整理方法的部分否定,全面拥抱 MOC-maps of content 的管理方法。

水乳交融欲罢不能:工具 + 插件 + 方法论才是完整的解决方案

  • 经过 20 天的折腾,目前的使用情况如下:
    • 积累了 300 条笔记,装了 20 多个插件,多设备同步,笔记回顾等问题也形成了自己的闭环。
  • 最终的使用形态如下:
    • obsidian 只用来写自己的东西,拒绝任何纯粹的复制粘贴或剪藏。
  • 明晰了使用边界后,因此也就不安装任何关于任务管理、项目管理、发布分享等插件。
  • 手机端只做 3 个事儿:
    • 类 flomo 的插件,实现随时随地闪念笔记无摩擦输入。
    • 类 anki 的插件,实现笔记和卡片的间隔重复复习。
    • 偶尔翻一翻写过的东西,永远只看不写。
  • 回答标题的问题,obsidian 肯定不是可以用一辈子的软件,但我已经决定下一个 3 年用它。

如果有人看,接下来的更新计划

写在最后

我在践行obsidian笔记库全量开源的想法(代码能力不够,笔记来凑😂),欢迎捧场来赏赐1个star⭐️:GitHub - oldwinter/knowledge-garden: 真实袒露的第二大脑 second brain,未经美化的数字花园 digital garden